[品鉴] 传奇烈酒——干邑的历史,一部恢弘的史诗

公元十三世纪,产自普瓦图(Poitou)、拉罗谢尔(La Rochelle)和昂古莫瓦(Angoumois)地区顶级葡萄园的美酒,被商船带到北欧各地,受到英国人、荷兰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的追捧。

公元十七世纪,葡萄酒转变为白兰地,再加上橡木桶陈酿带来的风味提升,干邑便由此诞生。而干邑这座小城脱胎为世界级贸易之都的冒险,也是从这里开始。


公元三世纪

圣东尼葡萄种植区的发展:罗马皇帝普罗布斯赐予所有高卢人拥有葡萄园和酿造葡萄酒的特权。

公元十二世纪

在威廉十世、圭延公爵和普瓦捷伯爵的共同推动下,广阔的普瓦图葡萄种植区建立了起来。


公元十三世纪

荷兰人的船只将盐运往北欧各国时,也带去了普瓦图葡萄种植区出产的葡萄酒。这早期的葡萄酒贸易,让夏朗德地区逐渐形成了贸易精神。本地葡萄酒的成功,让普瓦图葡萄园逐渐向外扩展,延伸到圣东尼和昂古莫瓦。这时,干邑区的葡萄酒贸易已经非常发达,成为其十一世纪以来,盐货生意之外最重要的商业活动。

公元十六世纪

荷兰的船只到干邑区以及夏朗德的港口来采购著名的“香槟区”和“边林区”的葡萄酒。

奥尼斯葡萄酒种植区出产过量葡萄酒,质量亦有所下降。葡萄酒缺乏结构,让它们非常容易在漫长的海运中变质。

于是,荷兰商人开始将这些葡萄酒运进他们的新蒸馏厂,将其变成“烧酒”,也就是后来的“白兰地”。加水饮用,尝起来就和曾经的葡萄酒味道相仿。


公元十七世纪

十七世纪初,出现了二次蒸馏法,可以让葡萄酒在储运的过程中以不易变质的白兰地形式保存。白兰地比葡萄酒浓度更高,体积更小,海运更为便捷和便宜。

夏朗德的第一个蒸馏器是由荷兰人制造的。随后,蒸馏器得到不断改良,最后由法国人精进的二次蒸馏法,又被称为夏朗德式蒸馏法。

后来,因为船只货运的延期耽搁,让人们意外发现白兰地因为在橡木桶中(通常由来自利穆赞森林的橡木制成)陈酿了更久,而变得愈发香醇,甚至可以从桶中直接饮用。


公元十八世纪

在十七世纪末尤其是十八世纪初,市场开始建立。在一些主要的城镇,开始出现做葡萄酒生意的“酒行”。这些“酒行”大都属于盎格鲁-萨克逊人,其中的一些酒行甚至一直留存到现在。他们收购生命之水,并和荷兰、英国、北欧甚至是美洲和远东地区的买家建立长期的商业关系。

公元十九世纪

十九世纪中期,大量的经销商在运输生命之水时不再用橡木桶,而开始用瓶装。这种新的贸易形式带动了一系列新工业的产生,比如制瓶业(Claude Boucher早在1885年就进入制瓶行业,并在干邑区圣马丁玻璃厂,专注于将制瓶工艺机械化)、木箱及木塞制造业、印刷业。
这时,葡萄园的种植面积已经扩展到28万公顷,如今干邑地区最大的葡萄蒸馏酒生产商之一的泰森德干邑酒庄(Tessendier&Fils Distillery)就是在这段时间创立的。大约1875年,夏朗德地区出现了根瘤蚜虫,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葡萄园。截止1893年,仅剩4万公顷葡萄园。这场悲剧催生了1888年葡萄种植委员会的建立,并在1892年转变为葡萄种植酿造技术研究所。经过很多年的努力和耐心,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才缓慢恢复。


公元二十世纪

由于采用了可以抵抗根瘤蚜虫攻击的美国根株嫁接,葡萄园才开始缓慢的恢复种植。传统的葡萄品种(鸽笼白、白福儿)因为嫁接后变得格外脆弱,逐渐被更加强壮的白玉霓(Ugni Blanc)代替,如今,超过90%的干邑都是使用白玉霓这一葡萄品种制成。1909年5月1日,政府明确划定了生产“干邑”的地理区。1936年,“干邑”法定产区(AOC)正式建立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为了保护干邑的库存,葡萄酒和白兰地分销管理局成立了。战后,该局被“法国国家干邑行业管理局”所替代。1948年,葡萄种植酿造技术研究所划归于该局属下。从此,干邑的每个制造过程都被严格管理以保证这种美酒的品质,干邑声誉日隆。1989年5月25日,欧盟第1576/89法令正式认可了干邑地理标识(GI)。


公元二十一世纪

干邑被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。在世界的每个角落,从远东到美洲,在欧洲的各个国家,不论如何饮用,干邑都是精品的代名词,是法国这一国家以及其生活艺术的象征。干邑作为一种奢侈品,它的成功与国际政治经济的大环境息息相关。因此,生产者们勤恳努力,维护干邑独一无二的品质、独特性和可靠性,以保证在竞争激烈的世界烈酒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

举报

回复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
表情 图片
关注酒市网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